春節喜氣洋洋,更須“清風”拂面。日前,中央網信辦開展為期1個月的“清朗·2025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”專項行動,進一步聚焦春節期間網民常用的平臺環節和服務類型。
隨著數字生活不斷深入,網味也成了一種“年味”。春節,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,是萬家團圓、放松身心的時間窗口,是“假日經濟”的黃金期,同時也是互聯網使用的高峰期。與此同時,一些網絡亂象總是伺機生事,借助婚戀、民俗、文娛等熱點話題,以“蹭熱點”“帶節奏”“假種草”等慣常操作,試圖把“流量高地”變“道德洼地”,唯恐網絡空間不亂。
專項任務現實指向鮮明。比如,被列入首位的“挑起極端對立”,正是近年來老百姓反映強烈的頑疾。從借春節檔電影挑起互撕,到丑化攻擊春節民風民俗,再到刻意渲染性別對立,“你方唱罷我登場”,不僅大煞萬象更新之風景,更重要的是,在互聯網的放大效應之下,傳播錯誤觀念,擾亂公共秩序,危害并非一時一隅。此外,“炮制不實信息”“宣揚低俗惡俗”“鼓吹不良文化”等,在上一次春節網絡環境整治中亦有針對性的部署。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特別指出的“侵害消費者權益問題”,在筆者看來,是“全方位擴大內需”背景下的應有舉措。
春節是承上啟下的特殊節點,其間的“清朗行動”亦是如此。一方面是“趁熱打鐵”,鞏固過往成果,遏制反彈勢頭;另一方面是未雨綢繆,及時發現并處置新問題新苗頭,提升治理效能。按照“誰主管誰負責,誰主辦誰負責”的原則,“利劍”已然出鞘,平臺須亮出態度、拿出行動。從強化技術創新,到優化算法推薦,從加強內容審核,到完善懲戒手段……網絡亂象紛繁駁雜,唯有全鏈條、體系化的治理,履行好主體責任,才能防患于未然。
激濁之余,也不妨揚清。春節,是煙火氣的生動現場,是正能量的文化之源,即將到來的蛇年春節,更是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首個春節。趕大集、買年貨、貼春聯、逛廟會……始終不變的,是家國情懷,是孝老愛親,是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向往;歷久彌新的,是文化自信,是傳承不息,是時間長河里的溫情脈脈。這些最鮮活的素材,應當得到與之匹配的展示。中央網信辦要求,要加大對首頁首屏、熱搜榜單、熱點推薦、PUSH彈窗、信息流等巡查力度,對平臺來說,鼓勵精品內容創作,提升內容質量“水位”,也是一個值得踐行的方向。
網絡空間是我們的共同家園,和每個人息息相關。新的一年款款而來,讓我們攜起手來,人人參與、齊抓共治,過一個歡歡喜喜、清清爽爽的幸福春節。(鐘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