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針對“3·15”晚會曝光的智能機器人撥打營銷騷擾電話、虛商實名制要求落實不到位等問題,工業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視,連夜組織北京、上海、廣東等地通信管理局對涉嫌違法違規主體進行調查處置,責令基礎電信運營商立即關停涉事線路、對涉個人數據信息有關情況進行核查,督促互聯網平臺企業全面清理違法智能外呼軟件銷售推廣信息。同時,將持續采取有力措施,強化對基礎電信運營商、虛擬運營商、呼叫中心企業監督檢查,嚴厲查處違法違規企業,加大曝光力度,積極配合有關部門依法打擊網絡黑灰產業等違法犯罪行為,全力營造安全健康的信息通信消費環境。
那么,什么是網絡黑灰產業?怎樣依法加強網絡黑灰產業治理?
網絡黑灰產業是網絡黑色產業與網絡灰色產業的統稱,也被稱為“互聯網地下產業鏈”。黑產是指直接觸犯國家法律法規的產業,灰產是指游走在法律法規不明確的邊緣地帶,打“擦邊球”等方式的產業。網絡黑產與網絡灰產往往相互交織、互為輔助,形成龐大的黑灰產業鏈,攫取不正當利益,嚴重侵犯了相關主體的合法權益,對經濟和社會秩序造成極大危害。在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中,“黑灰產”稱得上是一個高頻詞匯,它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,不法分子以謀取不正當利益為目的,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實施或幫助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規模化、鏈條化產業。
近年來,我國相繼發布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》《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》《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》等多部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,為網絡黑灰產治理提供了行動依據。我國網信部門持續開展“清朗”系列專項行動,嚴厲打擊整治網絡水軍、網絡詐騙、流量造假、算法“殺熟”等問題,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權益,成效顯著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,“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,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”。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,網絡黑灰產以更復雜的形態滋生蔓延,依法加強網絡黑灰產治理,是一個迫切的現實課題。
網絡黑灰產的具體表現及危害
網絡黑灰產業形態多樣,包括技術侵權黑灰產業、網絡詐騙黑灰產業、流量造假黑灰產業、“三俗”內容黑灰產業、炒作造謠黑灰產業等。具體體現為:利用算法實施“大數據殺熟”,根據用戶年齡、職業、消費水平等特征,對相同商品實施差異化定價,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;通過虛構和擺拍短視頻、直播,售賣高價的假冒偽劣產品,侵害消費者健康和財產安全;網絡水軍刷單控評、刷量增粉、刷榜拉票、刷單炒信,制造虛假流量,為商家和網絡影視劇等營造不實口碑,激化網絡市場不正當競爭;部分自媒體造謠傳謠、惡意炒作,炮制虛假新聞,混淆公眾視聽,破壞官方新聞媒體的權威性,嚴重危害網絡意識形態安全;部分網絡影視劇和短視頻傳播以丑為美、好逸惡勞、色情放縱等挑戰道德底線和公序良俗的內容,拉低人們的品位和思想境界;抓住社會敏感話題宣揚功利主義,加劇社會焦慮;傳播“星座”“算命”等封建迷信內容影響人們的認知和心智,不利于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塑造。
網絡黑灰產的治理困境與原因診斷
網絡黑灰產業鏈構成復雜,治理難度大,體現在網絡黑灰產的生產、流通、消費等多個環節。在生產環節,網絡黑灰產的從業門檻較低,利潤空間大,驅動大量人員從事網絡黑灰產;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,面對網絡黑灰產的快速演化,法律滯后性明顯,導致犯罪成本低;網絡黑灰產治理體制機制不完善,部分職能部門出現權責不明、交叉管理、多頭管理等問題;源頭治理不到位,對于黑卡、黑賬號、黑IP等網絡黑灰產的基礎生產工具和大數據、算法、人工智能等技術審查監管不嚴格。在流通環節,由于網絡黑灰產具有規模化、組織化等特點,善于利用技術手段規避監察,隱蔽性強、難以追蹤,給網絡黑灰產的日常監管和偵辦取證帶來困難;部分平臺缺乏法律意識,在資本邏輯催化下,過度追求經濟效益而未能履行社會責任和監管責任,成為網絡黑灰產流通的“幫兇”。在消費環節,隨著互聯網商業競爭加劇,人們對流量數據的價值判斷存在非理性化傾向,形成“流量為王”“數據至上”的不良導向,讓網絡水軍有可乘之機;部分網民缺乏對于違規信息的識別能力、精神境界較低,容易被淫穢色情、占卜算命、低俗炒作等不良內容吸引,甚至心甘情愿被“割韭菜”,使得網絡黑灰產違法獲利。
依法加強網絡黑灰產亂象治理的建議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,“深化網絡管理體制改革,整合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職能”,加強互聯網法治體系建設,形成軟硬協同的治理規制體系,深入開展網絡安全宣傳教育,依法加強網絡黑灰產治理。
完善協同共治的網絡黑灰產綜合治理格局。一是構建黨委領導、多主體協同共治的綜合治理格局。政府部門應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、明晰監管權責,細化分工,落實責任制,將網絡治理列入政績考核,加強電信、公安、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聯動;電信運營商應加強對用戶數據信息的安全監管;高校應增設網絡信息安全等專業,促進網絡安全產業發展;平臺應壓實責任,排查問題漏洞,深入規范整改。二是建立健全網絡黑灰產治理長效機制。持續開展“清朗”系列專項行動,加強網絡黑灰產治理,形成長效機制;健全算法倫理和人工智能倫理審查等機制,提升數據、算法、人工智能等技術常態化治理水平。三是優化互聯網法治體系,依法治網。完善網絡黑灰產專項法律法規,對數據、算法、人工智能等有關法律條文進行細化調整;嚴打嚴懲網絡犯罪集團和不法分子,對于已經定性的網絡黑灰產案件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,明確司法表態,起到示范威懾作用。
重視生產環節,加強網絡黑灰產的源頭治理。一是截斷網絡黑灰產的源頭工具。進一步落實“斷號”行動和“斷卡”行動,查證并斬斷網絡黑灰產工具來源,依法追究泄露卡號、賬號相關人員和單位的法律責任。二是加強源頭治理的技術手段。優化算法推薦服務機制,推動算法更加規范、公正、透明;運用身份認證與訪問控制技術,嚴格限制數據訪問權限,減少數據泄露風險;加強電子支付平臺的驗證碼技術保護;規范網絡平臺注冊的實名認證技術;加強對于群控軟件和外掛軟件的攔截和管理,從源頭把關,遏止網絡黑灰產發展。三是加強互聯網行業規制。建立跨平臺跨行業網絡安全聯盟,共同制定行業規范和標準,共享“黑名單”資源數據庫,形成網絡黑灰產防治合力。
重視流通環節,阻止網絡黑灰產的不當利益交換。一是加強網絡安全執法隊伍建設。加大網絡執法人員培訓力度,推動數字技術專項人才培養,建立獨立的網絡安全團隊;主動獲取網絡黑灰產動向情報,分析黑灰產業鏈模式、攻擊場景和技術手段,進行專項打擊,及時阻斷產業鏈流通。二是提升常態化治理能力。運用大數據、云計算、機器學習等技術,分析網絡流量和用戶行為模式,建立數字化監測系統,實現高效風險預警與防范;健全網絡數據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工作體系,加強網絡安全事件應急指揮能力,筑牢數字安全屏障。三是壓實互聯網平臺監管職責。督促平臺加大違規賬號查處力度,加強評論區跟帖管理,及時關閉違規板塊;強化約談和問責制度,針對平臺未能盡監管責任等問題,應從嚴處理并限期整改。
重視消費環節,切斷網絡黑灰產的需求鏈條。一是加強對網絡黑灰產需求側的治理。糾正“唯流量論”“唯數據論”的社會評價體系和風氣,加強對平臺商家的教育,引導其樹立誠信經營觀念,減少水軍刷榜行為,平臺應建立扶持機制,共同創造公平正義和良性競爭的互聯網市場環境。二是提升網民數字素養和防范意識。開展普法教育,加大關于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和網絡犯罪司法審判的宣傳力度;開展算法推薦、網絡詐騙等的教育,提升網民的信息識別、防范意識和維權意識;引導網民通過多平臺比較降低算法束縛風險,從需求端倒逼平臺優化算法;建立和完善網站、公眾號、電話等網民維權途徑;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觀、安全觀和職業觀教育,避免其誤入“黑灰產兼職陷阱”。
重視網絡文明建設,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清朗網絡環境。一是強化主流媒體話語權和公信力,優化網絡輿論環境。政府和主流媒體應掌握傳播主動權和話語權,提高公信力,避免網絡水軍干預熱門信息排行、控制輿論走向;清理仿冒“新聞主播”,及時對不實信息進行更正。二是扶持優質內容生產,優化網絡文化環境。相關部門應出臺更多的網絡文化產品扶持政策和項目,形成良性發展長效機制,避免“三俗”文化沖擊主流價值觀,維護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;引導網絡文化產品走向精品化,引導其加深思想內涵,建設優質內容池,發揮積極正向影響力,提升網民的精神境界。
(謝加書,華南理工大學新時代網絡文明研究中心執行主任、教授、博士生導師;段文婷,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