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“人工智能+”寫下新樂章
2025-03-25 09:23:01 來源:經濟日報
A- A+

  據報道,前不久在浙江杭州舉辦的機器人音樂會上,宇樹科技開發的人形機器人和歌手共同表演。如今人工智能已經融入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,在音樂產業中的深度應用也深刻影響了文化領域,因而受到關注。

  近年來,“音樂+人工智能”發展勢頭良好。數據顯示,2024年網易云音樂全年營收79.5億元,凈利潤同比增長107.7%,會員訂閱收入達44.6億元。通過AI優化推薦算法,用戶日均聽歌時長及活躍度持續提升。騰訊音樂2024年第三季度在線音樂服務收入54.8億元,同比增長20.4%,AI技術被深度應用于內容推薦與版權管理。

  此前出臺的《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》明確提出,建設一批數字文化產業集群,鼓勵向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、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集聚。在政策支持下,北京、上海、成都等地的數字音樂產業基地落成,構建起覆蓋“技術研發—內容生產—版權交易”的全鏈條生態體系。

  不過,人工智能與音樂產業在結合過程中,仍然面臨一些挑戰。例如,現行著作權法未明確AI生成內容的權利歸屬,導致侵權糾紛頻發;AI在創作中的工具性與主體性雙重角色,對音樂文化的主體性構成沖擊。又如,數據壟斷與人才緊缺并存,頭部平臺的數據壁壘限制中小企業創新空間,而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兼具AI技術與音樂創作能力的跨界人才較為短缺,進一步延緩了技術迭代。此外,AI生成的標準化模式擠壓小眾音樂與傳統文化生存空間,音樂的藝術性表達與人文溫度受到影響。從倫理的角度看,AI歌手的日益普及催生“人類是否需要參與創作”的深層詰問,亟待建立標準化評估體系以平衡技術效率與藝術創造性。針對此,應多措并舉,堅持問題意識與目標導向,構建多維協同的政策體系。

  在產業層面,應加快立法進程,修訂著作權法,明確AI創作版權規則,制定行業倫理準則與技術應用標準;推動數據要素開放共享,打破平臺壟斷,降低中小企業研發成本;通過設立專項基金、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,支持關鍵技術攻關與原創內容孵化。在企業層面,強化技術差異化投入,重點突破AI輔助創作中藝術性表達與個性化生成的核心技術;完善人才激勵機制,聯合高校開設“AI+音樂”交叉學科,培養復合型人才隊伍。在消費層面,加強公眾科普教育,通過展覽、論壇等形式提升AI音樂的社會認知度;建立內容分級與質量認證體系,保障消費者權益,營造包容創新的產業環境。(胡韻琴)

【責任編輯:紀麗娜】

中共河北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河北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© 版權所有

聯系電話:0311-87800931   冀ICP備20010739號-4   冀公網安備13010402001960號

技術支持:長城新媒體集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