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免密支付”豈能淪為“無感盜刷”
2025-03-28 09:49:40 來源:南方日報
A- A+

  沒有一點點防備,錢就這樣不見。3月25日,陸續收到聲稱資金被盜刷的投訴后,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提示:“非必要不開啟‘免密支付’。”

  “免密支付”,本質上是一種技術信任機制。它通過預先授權,在小額交易場景下,無須輸入密碼或額外認證,便可完成交易活動。當前,移動支付已大規模普及,免密支付則在便捷性方面更進了一步。消費者花錢更“絲滑”,第三方支付機構和商家自然樂見:前者可獲得服務分成,后者可借此提升交易轉化率。

  然而,“便捷”也可能變“便劫”。盡管一些機構聲稱會做好風險防控,“免密支付”存在漏洞卻是不爭的事實:大媽撿到手機后,發現沒有鎖屏密碼,于是將5100多元微信零錢一掃而空;免密支付未關,“熊孩子”玩網游偷偷充了5萬元;不知不覺地開通自動續費,稀里糊涂地被免密扣款……歸結起來,這些風險大致分為兩類:一是“別人動了我的付款碼”,哪怕每一筆都是小額資金,也架不住“螞蟻搬家”式轉移,有時盜刷還在深夜進行,“一覺醒來才發現,追回損失如登天”;二是“悄無聲息地扣費”,一問就是“平臺規則已說明”。

  無論是何種方式,服務提供者都恐怕難辭其咎——事實上,部分用戶并非沒有防范之心,卻只能無奈“踩坑”。現實中,一些平臺出于自身利益,把“免密支付”變成了“免密支配”,常常是“開通容易取消難”;一方面,不少網友反映,“免密支付”被平臺暗戳戳地設置為默認選項,一不小心就“被同意”;另一方面,想要“一鍵關閉”卻找不到入口,如此“戀戀不舍”,很難不讓人懷疑是有意為之。更不必說,無論是前期授權時對信息安全的守護,還是交易發生后對盜刷行為的堵截,都推脫不了責任。

  沒有知情權,就談不上公平交易權。去年7月,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》施行,關于商品服務的提醒告知,“以顯著方式”的字眼多次出現,并對自動續費等新領域的新問題作出了專門的規定。近日印發的《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》也明確提出,實施消費環境改善提升行動,營造放心消費環境。聯系此前引發熱議的“先用后付”“預付式消費”,在大力提振消費的背景下,支付安全作為消費必不可少的一環,其重要性不容小覷。

  從這個意義上看,“非必要不開啟”不只是針對消費者的提醒。事實上,但凡事關公眾利益,在安全性問題不能妥善解決之前,都應該審慎推進,“免密支付”作為一項金融領域的應用創新,也唯有筑牢安全基座,才能走得更穩更遠。從技術層面來看,便利與安全若是可以兼得,那自然最好;如果需要作出平衡,不能犧牲安全換便利應是共識。這不僅需要平臺自覺、行業自律,也離不開相關部門的協同聯動,嚴厲打擊侵權行為,創新治理工具,完善監管框架。當然,消費者也不妨認真參照消協提出的建議,從個人層面升級安全系數,給自己的“錢袋子”再加一把“鎖”。

  嚴格來說,真正的“免密支付”并不存在。謹防在“免密”上做得太多,在“支付”保障上做得太少。 (鐘 頤)

【責任編輯:紀麗娜】

中共河北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河北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© 版權所有

聯系電話:0311-87800931   冀ICP備20010739號-4   冀公網安備13010402001960號

技術支持:長城新媒體集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