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基礎月入過萬,平臺別給短劇騙局“放水”
2025-03-28 09:49:40 來源:新京報
A- A+

  近來,在短視頻平臺和社交網站上,大量號稱“零基礎月入過萬”“寶媽在家就能做”的短劇推廣“教學帖”吸引著渴望通過副業創收的網友。然而,當有網友的媽媽嘗試進入這個賽道后,忙活一個月,僅入賬47.84元,且賬號因為涉嫌“搬運”被舉報。

  所謂“短劇推廣”,就是將短劇下載下來,進行二創剪輯和視頻分發,通過植入鏈接或口令,引導網友跳轉到專屬短劇平臺付費觀看,由此獲得傭金。

  但所謂的短劇推廣培訓,表面披著“副業創收”的合法外衣,實則是一種層層嵌套的收割鏈條。這種以信息差為鐮刀、以法律漏洞為護盾的商業模式,不僅暴露出短視頻野蠻生長中的監管盲區,更折射出平臺經濟生態中亟待厘清的法律責任邊界。

  此類騙局已形成完整的商業閉環。前端以免費課程吸引流量,中端以授權費、工具費實施多重收割,后端通過誘導用戶發展下線完成“裂變”。這種“三級套圈”模式看似規避了傳統傳銷的層級返利特征,實則通過“知識付費”的包裝實現法律脫罪設計。

  然而,平臺作為利益相關方,卻不能視而不見。當短視頻平臺充斥著“寶媽日入三千”的推廣視頻、網友不斷因之上當受騙時,平臺已經成為騙局的流量放大器。更值得追問的是,受害者因“搬運”遭封號,但疑似詐騙賬號卻能持續運營,這種“選擇性執法”暴露出平臺監管的明顯漏洞。

  所以,治理此類互聯網灰產需要構建穿透式監管體系。首先,平臺需利用大數字等技術,對“零基礎暴富”類宣傳實施關鍵詞屏蔽;其次,完善資金流向監控系統,對短期內高頻次收取培訓費、工具費的賬戶啟動穿透式審查;其三,強化平臺連帶責任,當違法內容投訴量達到閾值時,應推定平臺存在過錯責任。

  總之,對這種“合法騙術”的治理,應啟動對平臺責任體系的根本性重構。畢竟,網絡不是法外之地,技術再炫目也不能突破法律底線——守住這一底線,正是穿透式監管的核心使命。(聶書江)

【責任編輯:紀麗娜】

中共河北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河北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© 版權所有

聯系電話:0311-87800931   冀ICP備20010739號-4   冀公網安備13010402001960號

技術支持:長城新媒體集團